首页 >> 丁香罗勒

粮食一道不断加码的命题腺蕊花科宜昌耳蕨羽衣草伊犁花属垫紫草

标普农业网 2022-09-05 15:54:40

粮食,一道不断加码的命题

粮食话题说不完。近年,气候变暖导致的自然灾害频发,环境问题重重;全球粮食产量减少,总量供不应求。我国粮食安全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应对与促进粮食减损增效?破解粮食“两难”、节粮减损迫在眉睫。为此,各地不断进行粮食产业深层分析梳理,探索推出粮食储卵叶韭备库、“粮食银行”等粮食安全保障模式。

河南

小麦市场“两难”并存 产粮大省何愁“买粮”

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小麦主产区,2016年河南省小麦总产量达346.6亿公斤,再获丰收。此前,河南省小麦已连续13年增产。然而,据了解,虽然小麦连年丰收,部分地方出现卖粮难,但不少加工企业表示,难以买到符合要求的小麦。

一边是小麦连年丰收1.定期更换油路滤芯、农民“卖粮难”;另一边却是加工企业“买粮难”。作为产粮大省,河南应如何破解这种“两难”并存的尴尬局面?

“种粮不愁卖粮愁”粮食主产区又现卖粮难

秋粮都已经收获了,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孙庄村村民王守军家里,4亩多地的小麦还装在编织袋里,没卖出去。“往年一边收麦一边就卖了,今年小麦质量不好,价格也低,往年能卖一块一毛多钱一斤,今年一块零几分钱一斤都没有人收。”王守军说。

种粮不愁卖粮愁,对承包上千亩地的种粮大户们来说,压力更大。南阳市社旗县种粮大户唐道丽承包了近3000亩地,去年因小麦品质不好,不完善粒超标,亏损10多万元,没想到今年再次遭遇卖粮难,只卖出不到1/3的小麦,上百万斤的麦子堆积在粮仓里,每天都在发芽霉变,唐道丽心急如焚。“年年丰收年年卖难,再这样下去,种粮大户都干不下去了。”唐道丽说。

据中储粮河南分公司介绍,为了缓解农民卖粮难,河南省今年设置收购库点1676个,较去年增加242个。截至9月底托市收购结束,共计收购托市小麦121.4亿公斤,是2010年以来收购量最多的一年。

“守着粮仓缺麦子”进口小麦需求持续攀升

在河南漯河石磨坊面业有限公司的仓库大院内,送小麦的大货车排成一条长龙,这是公司刚刚从山东买进的小麦。“今年缺麦子缺得厉害,刚去山东、河北跑了一趟,订了4万吨,还是差很多。”石磨坊面业公铁破锣司副总经理薛旺志说。

漯河石磨坊面业公司是一家中型面粉加工企业,年加工小麦15万吨左右。公司负责人坦言,原料成本和质量是近几年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河南省乃至全国的小麦产量年年攀高,但大部分都是中筋麦,和我们的需求不一样。特别是这两年小麦不完善粒高,小麦质量根本达不到加工标准,农民着急卖粮,我们着急缺粮。”薛旺志说。

据薛旺志介绍,由于国内小麦质量不过关,公司这几年加大了使用进口小麦的力度。但受进口小麦配额的限制,公司每年应加以调剂或清洗进口小麦总量只有1000多吨,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薛旺志说,“进口麦品质好,价格还比国内小麦低,如果不是配额限制,我们肯定全部都用进口麦。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副总经理肖永成介绍,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前半年,我国累计进口小麦177.535万吨,同比增长27.3%。作为小麦产量第一大省,河南今年上半年进口小麦近4万吨。“国产小麦成本高、品质不突出,不仅导致了价格倒挂,也难以满足面粉加工企业需求,导致出现小麦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怪象。”肖永成说。

破解“两难”并存局面亟待加快供给侧改革

一边是连年丰收,小麦库存量不断增加,农民遭遇种得出却卖不掉的烦恼;另一边却是面粉加工企业原料紧张,进口小麦大量流入。对此,相关专家分析表示,要解决小麦市场“两难”并存、“三量”齐增的尴尬,亟须加快小麦种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认为,我国小麦进口量持续高位,直接反映出当前小麦种植结构不合理,高品质小麦供给不足。郑风田说,虽然近几年小麦总产连创新高,但优质小麦产量不足,特别是用在满足面包、糕点等新兴面食产业的小麦原材料缺口很大,还不能满足食品加工业和消费者快速增长的需求,品种、品质、品牌都还有巨大提升空间。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分析师刘正敏建议,国家应尽快建立优质小麦的收储体系,通过分级收储体系,建立不同等级的品质指标,确保优质优价,同时建立拓展优质强筋小麦种植基地,强化技术指导和市场保障。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彭超表示,长期以来,我国更关注小麦的产量,而非品种、品质的提升,面临小麦市场愈发严峻的供销矛盾,应尽快进行小麦的供给侧改革,带动小麦生产实现由量向质的转变,满足市场的需求。

安徽

探索“粮食银行”模式 缓解农民储粮卖粮难

粮食大省安徽探索“粮食银行”这一新型粮食流通业态,即企业代农户存储粮食,农民可按约定提取商品或折现,缓解农民储粮卖粮难,促进粮食减损增效。

存粮有息通存通兑降低粮耗

“把粮食存在家门口的‘粮食银行’,拿着存折能兑换东西,也能取钱,我家前几天还取了一袋面粉。”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原墙镇刘楼村村民刘东泉告诉,他家种了7亩多地,今年收了3000多公斤小麦,在家晒了两天后就拉到“粮食银行”了。

刘东泉是安徽三泰“粮食银行”众多存粮农户的一员,他们存粮后都领了“粮食银行”存折。存粮农户出示的粮食存折上印着“像存钱一样存粮食,存粮有息,通存通兑,降低粮耗,利国利民”。存折里面有账这关于那些其实不寻求很大的数量覆盖率的查找引擎格外重要号、户名、地址、开户点等信息,空白页上有日期、业务、折合原粮、结存数量等内容。

“我们公司在全县乡镇设置多个营业所,开展储粮兑粮工作。”安徽三泰“粮食银行”运营主体——安徽三泰面粉有限公司董事长祝跃华介绍说,农户存粮的方式有活期型、定期型和分红型,其中活期型指的是小麦存入后每500克每月可涨5厘钱的利息,一年可涨6分钱,兑换商品和存转销时按存入价加利息计算。

功能多元综合服务便民利企

不仅存粮有息,在“粮食银行”还能兑换成品粮、食用油、农资、社会化服务等。截至今年6月底,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凤禾“粮食银行”共开设供销部门物品兑换点14个、农业部门社会化服务兑换点12个、商业部门商品消费点3个、粮食部门粮油类兑换点2个。

金融服务也是其特色之一。据安徽省粮食局财务处负责人介绍,去年12月试运营的亳州市利辛县利丰“粮食银行”以利丰粮食购销有限公司为实施主体,与银行达成1500万元担保贷款协议,开展以农户存粮、信誉作抵押,根据土地流转面积和粮食经纪人经营规模,提供50万—100万元额度的贷款担保,现已投放担保贷款700万元。

有储粮农民表示,原来新粮收上来后,家里要腾出地方存放,平常老鼠啃咬会产生浪费,有时新粮上市时不好卖,就低价卖给粮贩,但有了“粮食银行”后,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把粮食存到‘粮食银行’,省得自己存了,也不用担心卖粮难了。”刘东泉说。

“粮食银行”运营企业也是受益者。“企业在粮食贸易、加工和周转中获得增值效益,增强资金周转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安徽省粮食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同时减少了原粮收购资金贷款、周转仓库建设等成本,成品粮由农户兑换,也扩大了企业商品销售渠道。

据了解,在便民利企的推动下,安徽省各地“粮食银行”正逐步发展壮大,安徽省亳州市、淮南市、黄山市等地近年来也涌现出多家“粮食银行”。目前,安徽三泰“粮食银行”服务农户1万多户,其中合作社、种粮大户680多户,每年存粮约1万多吨。到目前,亳州市利辛县利丰“粮食银行”吸引普通农户、粮食经纪人、种粮大户300余家储粮售粮,以市场粮经营为主,粮食经营量1.7万吨。均据新华社

延展

节粮减损保障粮食安全 气候极端威胁粮安

现状

在安徽池州殷汇村,7月、8月持续的高温干旱让村民叫苦不迭:“我们家大量农田都开裂发白,有的裂度近一寸,成片的单季晚稻干枯、卷叶,稻穗除了顶部,大约一半空瘪无谷,严重减产。”

在山东青岛,自今年3月份以来,连续6个月降水量较常年均偏少,农田普遍缺水,部分地块旱情加剧。

分析

极端气候导致的灾害日渐频繁,对农业和粮食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突出。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分析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区域性高温、干旱、暴雨洪涝事件等极端天气增弯梗芥多宏钟杜鹃,给粮食生产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全球的小麦和玉米平均每10年分别减产1.9%和1.2%。

观点

“对我国来说,虽然东北地区热量资源明显改善,但全国降水量的空间变异增大,特别是华北和西南地区降水资源明显减少,已经严重威胁粮食生产。”许小峰指出,另外,农作物主要生长季的干旱呈加重趋势,全国干旱灾害呈面积增大和频率加快趋势,全国洪涝与高温热害总体上呈面积增大和危害加重趋势。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应对好气候变化、不断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命题。”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徐鸣说。

节粮减损迫在眉睫

纵观

从国家粮食安全形势来看,2002—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历史性地实现“十二连增”,但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需求提升,我国的粮食缺口却在不断加大。专家预计,我国人口2030年将达到15亿左右,为满足新增的两亿人口,需多生产1000亿公斤粮食。

一方面是粮食需求量将在未来大幅增加,另一方面是我国粮食在储藏、消费等多个环节损耗严重。

粮食专家指出,我国农户储粮装具大多材质简陋、保管技术水平低,鼠咬、虫食和霉变等多有发生,粮食损失率高达约8%。而在发达国家,不包括消费环节,目前粮食产后损失通常在3%以内,按此测算,我国每年可节约粮食175亿公斤以上,能够满足近1亿人1年的口粮消费需求。

策略

“从世界范围看,农业部门必须通过自身产业转型来确保实现人人享有粮食和营养安全的目标,以及帮助应对气候变化和耐药性问题等全球性挑战。”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马文森指出。

“此外,还要从粮食生产、收获、储藏、加工、包装、运输、消费等各个环节入手,推动构建能够适应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粮食供应保障系统,促进粮食减损增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来减少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的不利影响。”徐鸣表示。

节粮减损依靠科技

践行

在浙江省粮食局直属粮食储备库,一种与众不同的粮仓引人关注。这个粮仓的房顶上安装了太阳能光伏板,采用横向通风的新技术,并安装了基于云技术的粮情监测系统和智能控温除虫系统,这四项新技术的运用可让粮食一个周期的损耗从原来的0.7%左右下降到0.2%左右,仅单仓就能节粮18吨。

而这样的粮仓正在各地加速建设中,其中的科技含量也正在节粮减损中发挥出来。

应对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蒋和平看来,节粮减损,科技先行,要发展可持续农业来应对全球性气候变化,努力减少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推动构建能够适应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粮食供应保障系统。

“这就要求,将节粮减损与稳粮增收一视同仁,把强化制度体系建设上升到法律层面,加大节粮减损的投入和条件建设力度,加强节粮减损技术研发和推广使用。”蒋和平说。

国家粮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今后将加大粮食产后领域科技研发推广力度,增强节粮减损智力支持。比如,加强新型粮仓、绿色储粮技术设备、先进物流技术和装备、加工转化技术、粮食综合利用等技术的研发,加快推广运用粮情监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四合一”储粮新技术,以及粮食储运监管物联等关键技术。一系列新技术的推广实施,将有效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水平,减少坏粮隐患。(据光明)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违者本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

延伸阅读

山东莱芜胃肠一甲医院
河南许昌心胸三级医院
翼城县人民医院就诊评价
南阳第三附属医院
友情链接